新闻中心

纸媒报道

中国绿色时报:创新之剑能应对贸易强权吗?

发布时间:2011-11-24 信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创新之剑能应对贸易强权吗?   
——央视关注燕加隆自主创新与海外维权节目解读 

作者 迟诚
 


        在第二十二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召开之际,央视科教频道《创新无限》栏目播出的“创新之盾”专利保护系列节目引人关注。值得一提的是,林业自主创新和国际维权突出贡献企业燕加隆再次受到央视的深度关注。

        11月14日-19日,央视10套科教频道《创新无限》栏目播出了“创新之盾”专利保护系列节目。其中第三期《锁扣的故事》讲述了燕加隆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维权经历,最后一期“专利在行动”节目中,燕加隆董事长何贻信作为嘉宾,就企业如何“走出去”与现场专家和全国的电视观众分享了燕加隆的经历和经验。

        央视的深度关注,折射出燕加隆科技创新方面的典型性和遭遇的国际商贸经历的代表性。

        “337”大棒的威力

        “一旦认定侵权,收到的将是两个限制令——永久限制令和普遍排除令”

        “五雷轰顶”!回忆起2005年获知遭遇美国“337”调查时的情景,何贻信用这四个字形容当时的心情。

        他甚至还清楚地记得,那是2005年7月的一个周六,接到律师电话,他知道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央视节目回顾了事件发生的大致过程:2005年,欧美地板巨头Unilin公司委托其在美国的下属公司,以侵犯了其地板锁扣专利为名,针对包括燕加隆在内的18家中国地板企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出“337”调查申请。

        何贻信对“337”的警惕不无道理。在当时美国对中国发起的“337”调查中,中国企业还没有胜诉的先例,应对经验一片空白,而关于败诉的结果,何贻信却非常清楚:“一旦‘337’调查认定侵权,ITC将会向被调查企业发两个限制令,永久限制令和普遍排除令。”永久限制令意味着被调查产品将永远不能进入美国市场,普遍排除令是指未受调查的中国企业也视同侵权。也就是说,一旦败诉,中国地板企业将被迫退出美国市场。

        最终燕加隆凭借自主研发的“一拍即合”锁扣技术获得胜诉,为中国地板行业挽回了上亿元的专利赔偿。那场官司,对于当时规模并不大的一个民营企业而言,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实际上,随着“中国制造”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美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利用“337调查”这一特有的贸易救济手段频频对中国商品设置障碍。其真正目的并不在于保护知识产权,而在于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

        自由贸易背后的

        “强权”阴影

        “总用强盗的方式说我是小偷,我就总要花很大的力气来证明我不是小偷”

        相信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应诉“337”的理解不过是,将原告被告双方的涉案产品摆在法庭上,让法官判定是否侵权就可以了。实际上,远没有那么简单。何贻信说,应诉“337”,仅有自己的专利是远远不够的。在调查过程中,ITC要求被调查企业提供种类繁多的数据信息,并核实企业提供的信息数据是否真实,如果不真实,则以不配合调查为由,认定侵权成立。

        “337”调查申请门槛低但制裁措施严厉,相较于反倾销,耗时更短,费用更高昂。猝不及防的应诉方须在有限时间内,准备生产经营的所有材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种规定动作要求。而且申诉动辄数百万美元的律师费用也让中小企业难以应对。而对于原告而言,即使败诉也没有赔款约束。

        透过“337”调查本身,美国自由贸易旗号下所隐藏着的强权色彩彰显无疑。美国似乎早已习惯自己是游戏规则制定者这一角色,只有要求,没有理由,而中国企业只能是这些霸王条款的遵守者。

        “337”败诉后,Unilin并不甘心自己的全球垄断地位受到威胁,又三番五次在德国、美国设置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何贻信不无感慨地说:“国外巨头总是用类似强盗一样的方式诬陷我是小偷,而我总是要花大量的力气去证明我不是小偷。” 为了证明自己没有侵权,不得不耗时耗力接受国外巨头无休止的纠缠,让何贻信愤怒而无奈。明知这是国外巨头精心设计的陷阱,企图以消耗战拖垮中国企业,但又不得不跳下去。何贻信说,这种被动让燕加隆每次胜诉的意义都黯淡了许多。

        通过所谓的知识产权维权来收费和排除竞争对手,已经越发演变成为经济低迷时期欧美转嫁危机的最好方式。在这样的强权阴影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变得越发艰难。

        练好内功“走出去”

        “从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专利体系建设要跟上经济发展步伐”

        中国林产工业研究所所长叶克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产业发展已经到了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历史阶段。叶克林的论证方式很特别,他说,就中国地板企业而言,目前靠科技创新而在国际上获得影响力的例子并不多,但因为不创新而受国外打压的教训却非常深刻,从负面反推,企业只有走创新的路,才是被动之下的主动选择。

        在《专利在行动》这期节目中,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毛金生说,当前我国有90%以上的规模企业没有一份专利。而专利匮乏原因既有创新能力不足,也不乏企业专利保护意识不够。同时,我国的专利体系建设也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刘春田介绍说,欧美的专利制度已经有200多年历史,而中国到现在还没有像美国“337”一样的专利保护措施,这个差距是短期内无法赶超的。毛金生举例说,国内企业申请专利时的专利权利要求最多只有10个,而国外企业的专利权利要求通常都在三四十个。专利权利要求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专利保护权益能在多大范围内发挥作用,这更说明,即便同等条件下,在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方面,中国的企业还是个小学生。

        如何能让欧美不断挥舞着的贸易大棒不再威武?企业创新、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等各个方面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企业 “走出去”拥有国际话语权仍有很长的路要走。